源點、潤惠、全瑩、義大、捷絡、雲象 六新創團隊創業甘苦談

今(20)日,由中研院王惠鈞院士號召主辦的「生技創業的挑戰與展望」交流暨音樂會於國家生技園區舉行,會中上半場,包括源點生技、潤惠生技、全瑩生技、義大醫學院楊智惠團隊、捷絡生技、雲象科技等新創團隊,分享了創業的心路歷程。

中研院副院長劉扶東致詞表示,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自前年開幕至今已超過兩年;與本次活動直接相關的創服育成中心,目前已有6成進駐率,亦有安進、阿斯特捷利康等國際藥廠合作。而這次活動,也相信是能進一步凝聚新創能量的場合。

活動主辦人中研院王惠鈞院士表示,生技業在台灣近年來逐漸有亮麗成果,然而,這些成果背後其實都有許多甘苦。因此,這次聚集多個正開始萌芽的新創團隊以及重量級的業師,希望透過彼此的分享與交流,讓生技新創生態圈更佳活絡。

*源點生物科技—「次世代DNA合成」(NGDS)技術平台

源點由前成大醫學院醫技系助理教授陳呈堯帶領團隊成立,以其「次世代DNA合成」(Next-Generation DNA Synthesis, NGDS)技術平台為發展核心。

該平台以類印表機的概念,將probe/DNA序列設計好後,使用者便能自行利用此類印表機印出DNA序列。源點將傳統4步驟反應簡化為2步驟,且使用無毒反應溶液,反應速率與效率皆比化學方法大幅進步。

陳呈堯指出,該平台可進一步應用於核酸分子診斷、基因測序、DNA數據存儲、合成生物學以及疫苗、藥物開發等,DNA合成本身市場目前高達15億美金,但應用市場可高達400億美金。

過去任職於基因檢測龍頭Illumina的陳呈堯,曾因表彰MiSeq、NextSeq、HiSeq2500和HiSeq X-Ten化學方面的改進,而獲得2013年度Illumina創新獎。

陳呈堯指出,目前DNA合成主要的商業模式,仍是相當勞動密集且費時的,成本至今可相差一百萬倍,源點期望能突破這項差距。

「這項平台未來若擴大生產量(大陣列的生產),將有望打破DNA合成與定序之間的成本差距,甚至能進而將讀、寫DNA兩件事融合為單一平台進行。」他說。

這項平台特別在目前疫情告急、供貨可能斷鏈的情況下,使用者能在各自實驗室內就取得傳統上須由廠商合成的DNA材料,合成的DNA也可以進一步用於傳染病檢驗的核酸檢測上。

*潤惠生技—「廣效性」抗體對抗多種流感病毒

潤惠的核心技術為「單醣化血球凝集素(HAmg)流感疫苗」,有超過10年的人用疫苗開發經驗的生技研發處處長陳俊叡表示,這項單醣化HA疫苗,已經被證實可誘導免疫細胞,產生「廣效性」的抗體對抗多種流感病毒。

目前,該技術已經小鼠和雪貂實驗證實,相較於完全醣基化HA (fully glycosylated HA, HAfg),具有跨病毒株的病毒中和能力和保護效應;也預計今年底能申請新藥臨床試驗(IND),進入人體試驗階段。

陳俊叡特別表示,在業界,帶著「想做什麼就要趕快去做」的心態很重要。他曾任國光生技研發處處長,也曾擔任經濟部科專計劃主持人開發腸病毒EV71疫苗;亦曾開發新型流感疫苗生產,將製程從傳統雞胚蛋生產的方式,改利用昆蟲細胞生產,在疫苗開發經驗非常完整。

*全瑩生技—「PGASO」合成生物學平台 打造「方舟」工廠

全瑩生技運用合成生物學(synthetic biology)技術,期望利用安全的益生菌,提供快速、穩定及永續的天然物生產。

執行長張瑞仁曾參與中研院打造出「PGASO」合成生物學技術平台,PGASO透過可設計基因體的技術,讓益生菌生產本來無法製造的產物。

他們進一步利用PGASO以發酵方式量產蝦紅素,可彌補目前商化養殖藻類生產天然蝦紅素的不足;其團隊2015年獲FITI創業契機獎後,乘勝追擊創辦了全瑩。

又為了開拓國際市場,全瑩積極參與國外的創業競賽,如透過芬蘭的創業競賽,和北歐廠商建立起鏈結。

張瑞仁表示,未來,全瑩計畫在頭城蓋一座「方舟」工廠,目前已獲得包括葡萄王陳勁初等30多位專家支持,期望將自身研究入駐方舟。

*義守大學醫學院楊智惠團隊—AI字探勘模型 建立醫院整合管理平台

楊智惠在義大的團隊,利用AI建立了一套強大的病人搜尋引擎,成為醫療院所內的Customer Data Platform,這項軟體能連結醫院常用的HIS、CIS等系統,並且達到增加醫院收益、減少人力支出,和提高照護品質等益處。

該平台於2019年取得國家新創獎,2020年也獲FITI創新創業激勵計畫的「創業潛力獎」,8日正式技轉給在醫療領域通路有豐富經驗的耀瑄科技公司,讓這套AI智慧醫療產品能加速在其他院所落地。

楊智惠也表示,為了不讓醫院因為考量會直接增加支出,又無健保給付,而減少使用的意願,因此,所有系統都結合到可申請健保給付的項目。

他們首先以骨質疏鬆為題,能從X光放射科醫師的報告中,以AI文字探勘模型的技術,找出以診斷骨折或骨質疏鬆的潛在個案。以義大醫院為例,每年就增加超過2倍的個案人數,不僅能讓病患提早得到治療,也為醫院增加1億3千多萬的營收。

楊智惠團隊預計明年將正式成立公司,持續開發更多適應症,包括:心血管疾病、失智症、慢性腎臟病、糖尿病等。由於商業模式明確,深具獲利前景,因此,已經吸引一些創投的青睞。

*捷絡生技—3D數位病理影像系統 活檢組織採樣率100%

捷絡生技透過江安世院士的組織澄清術,發展出囊括7項發明專利、6項專利授權的「3D數位病理影像系統」。

執行長林彥穎表示,這項平台是先將組織染色澄清、經高速掃描擷取影像後,再進行AI分析。

該系統能解決的問題,像是癌症治療時的免疫檢查點療法,只有約25%是有效的,另外甚至有三分之一病情持續惡化,而若能以更精準伴隨式診斷分類病人,提高用藥成功率,將可降低不必要的花費。

林彥穎指出,3D能讓活檢組織採樣率達到100%,打破傳統2D病理掃描只能掃到1%左右採樣組織的限制,更完整地掃描病理組織。

目前,在乳癌的PR、ER、HER2等標靶上都能完整標記,甚至共同染色掃描。捷絡已建立的產品則包括:3D數位病理影像服務、專用分析軟體、共軛焦高速影像掃瞄器,和雲端運算平台等。

*雲象科技—數位病理影像AI平台 把實體玻片數位化

成立於2015年的雲象科技,專注於開發數位病理影像AI平台,且目前其影像系統也已獲台大和長庚兩大醫學中心採購。

醫學院出身、曾在清大腦科學中心進行研究的執行長葉肇元表示,他在南加大攻讀病理學博士時,研究胚胎發育過程中組織成型的細胞動態,當時就一直在探索影像技術的應用,也自學寫分析該影像的程式。

回台後,葉肇元成立了雲象科技,主力研發的設備是AI數位病理系統,讓病理科把實體玻片數位化,將原來在顯微鏡上作診斷的流程,改到在電腦螢幕上即可進行。

他表示,除了病理玻片數位化外,必須加上AI的幫助,很多疾病都可以發展AI輔助診斷模組,透過量化分析,產生有效率協助醫師診斷的效益。數位病理系統導入只是第一步,但這市場未來大有可爲。

>> 原文連結